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成長英國研習報告
此次教育進修參訪係由英國文化協會主辦率同由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教育局代表與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校長、英語教師等共11位成員參加英國文化協會總部所舉辦之英國東亞區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成長進修專案,該工作坊計有來自南韓、台灣、越南及印尼共24位研習人員前往英國倫敦參加教育參訪研習工作坊。
研習工作坊計分四大主要部分:
一、國際教育議題:
(1)英國教育簡介(Led by Vicky Gough)
(2)國際教育講座
A. Peter Hall Jones
B. Jane Carpenter
C. Alison Willmott
二、教育機構參訪:
(1)Kingsford中學
(2)Convent of Jesus and Mary中學
(3)St. John’s CE小學
三、文化視角體驗:
(1)肅穆莊嚴的牛津大學
(2)史特拉福清新小鎮
(3)再別雲天的康橋
(4)亙古恆新的莊園
(5)醉心的藝術饗宴
此行研習參訪承蒙英國文化協會總部及英國文化協會台灣分部大力支援協助,謹此致上最深之謝意。
一、話說緣起
本案主辦單位英國文化協會是一個專門從事教育培訓、英語教學、教室連結教材研發及國際文化交流的跨國性組織,英國文化協會發展至今已在75年的運作經驗中於全世界國家中設有100個以上的據點(more than 75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ublic diplomacy and offices in over 100 countries),除了積極參與各國教育發展外,也參與區域性政策對話及文化節慶交流工作。關於英國文化協會可透過以下資訊查詢(For further information,please contact :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tw/taiwan.htm)。
本案始於英國文化協會推動教室連結專案(Connecting Classrooms ),該專案致力支持使參與者持續發展學校連結(to build 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 with a link school)。因此,本案為該協會辦理之延續性的交流活動,在本團出國前即召開行前說明會,邀請去年參與的代表老師跟今年的成員分享交流心得與注意事項。透過這樣的交流過程,團員們對此行出發任務與應注意事項更為清楚,內心也充滿著與他國教師交流共學的期待。
綜上分析,此行成員包括了四個面向:
1.民間國際性教育組織;
2.教育局代表及顧問
3.學校校長及主任
4.英文教師。
上述人員均具有實際參與國際教育交流業務經驗與知能,且透過此次的研習對話又能互相聆聽對學校教學現場與對國際教育的想法,可廣收共學互補之效。
二、研習目的
(一) 英國教育(英格蘭)概覽
Overview of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 in England
(二) 領先的教學與課程設計
Lea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ding Curriculum Designing
(三) 全球思考 Global Thinking
(四) 學校參訪及觀課 School visits and Lesson Observation
三、研習過程
(一)研習流程 2/7(五)~2/8(六) 經由香港轉機抵達倫敦
1.英國教育制度概覽(Overview of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s)
2.領先的課程設計(Presentation by Peter Hall Jones)
3.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模組(delivered by Jane Carpenter)
4.課程的基礎(Presentation by Alison Willmott)
5.工作坊分享(Workshop to share key findings)
本次研習的規劃具備對話共學的型式,以概覽英國教育讓參與者瞭解英國教育為基礎,並從英國的教學與課程講述具啟發性及批判性的觀點;而為倡導教師應重視培養世紀公民,再從全球思考的國際教育對照學校觀課與參訪,讓研習者對教育的情境脈絡重整貫穿,使我們反思所處教育發展階段該如何前進。
綜觀這次研習的安排可歸納為三大部分並分述如下:
1.國際教育議題:
(1)英國教育簡介(Led by Vicky Gough):
英國係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聯合王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UK),這四個地區教育制度與院校種類基本上類似,但是蘇格蘭的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則與英國其它地區有部分的不同,因此,本次英國教育的介紹係以英格蘭地區為主。
英國是一個相當重視教育標準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著名、最古老的學校,近年也成為各國學子海外負笈之目的地,這點可從倫敦街上及地鐵甚至商店中處處可見亞洲(香港、韓國、台灣、大陸)留學生看出端倪。
英國教育體制可簡稱為五級教育:早期、小學、中學、高中、繼續教育(FE)和高等教育(HE);英國政府為全國5-16歲的學生提供強制教育,5-16歲的英國國民均要接受義務教育,許多兒童在3、4歲時便進入幼兒園,或者在幼兒學校的幼兒班接受教育。在英國的國家課程標準 (National Curriculum)中,每個科目都有關鍵階段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習後所須達到的標準。最低離校年齡是16歲可直接就業或繼續升學;學生離校前會報考GCSE(中學教育普通證書)。
學生在取得GCSE文憑後,可以選擇就業或升讀A-Level(Advanced Level教育普通證書進階級)大學預備課程。A-Level課程學制為2年,其考試成績為英國大學的入學錄取標準。
(2)國際教育講座:
A.Peter Hall Jones:
自2003年以來即致力於擔任領導力和文化變革等教育顧問工作。Peter Hall Jones的講座側重對教學批判性反思,反思重點摘要如下:
●未來知識的創建(The future of knowledge creation )
●自由與控制(Freedom and control)
●催促或引導(Push or lead)
●實現與成就(Teaching for attainment and achievement)
B. Jane Carpenter:
Jane Carpenter曾於馬德里及伊斯坦堡從事教學和研究,
之前並曾於塞內加爾及西非等國家從事教育工作。Jane Carpenter的講座側重對
全球異文化認同與理解,且透過非常完善的備課與學習媒材的準備,讓我們體驗
了一場時間配當及傳授方式均十分精采的課程,省思議題包括環境正義、不同視
野的觀點,課程兼重講授、討論、發表,重點摘要如下:
●一個回收廢料製作小提琴的故事(A story from violin recycled)
●奠立文化理解(Building culture of understanding)
●人權與社會正義(human right and social justice)
●文化意識 (culture awareness)
●國際友誼(International membership)
C. Alison Willmott:
Alison Willm
ott是教育顧問、作者及教師,身為課程顧問的她曾在英國和國外與學校及地方教育當局從事廣泛的的課程合作;Alison Willmott同時也推動未來實驗室的創新學校計畫,並撰寫書籍和網路線上學習材料。Alison Willmott的講授重點在於引用研究數據讓研習者了解與破除常存在教學上的迷思,重點摘述如下:
●巨量資料對以證據為本的政策與對教學效能的意義(Big data and what
works and delivers effective teaching/evidence-based policy)
●神經系統的發展和理解(Neurological developments and understandings)
●教學中的迷思(Myths in teaching)
●後設認知的重要(the importance of Meta-cognition)
2.教育機構參訪:
(1)Kingsford中學:
Kingsford是一所多元族裔融合的學校,其引以為傲之處在於短時間內成長學生數且屢屢獲獎,象徵其辦學獲得肯定。該校以學習中文北京話(Mandarin)為號召,是一所設有孔夫子教室(Confucius classroom)的學校。參訪當日學校由學生以中文跟訪客迎賓招呼,除了由學生表演中國功夫太極外並演唱國語歌曲茉莉花,學生的中文表達流暢自然。由於近年大陸市場急速崛起,英國許多學校以學生面對的就業趨勢為考量教授中文,而Kingsford學校學生以學習中文為最多數,其特色如下:
●重視學生資料分析及運用巨量資料(Big data)於辦學研究
●常態性地經營運作教師培訓工作坊(Teacher training workshop)
●小組工作(Setting up group work)
●中文書籍居首(The number of Chinese books is the most)且有羅曼史專區(Romance novel bookcase)
●良好的學生禮儀及社交技巧(Good manners and social skills)
●由學生陪同導覽(Greeting and accompanied by the students)
(2)Convent of Jesus and Mary中學:
Convent of Jesus and Mary是一所以語言學習見長(specialist language)的天主教學校,主要的外語學習包括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其它語言包括義語、俄語、北京話(The main foreign languages taught in schools are French、German and Spanish, others including Italian 、Russian 、Mandarin) ,其特色如下:
●許多學生學習2或2種以上的語言(Many students learning two or even three language)
●家長活動(Parents event)
●觀課(Lesson Observation)
課程 特色
數學課
Math’s class 教師能同時上新進度並同時讓落後學生進行期中測試(Half-term-test),足見教師能兼顧課堂中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與學習進度
戲劇課程
Drama class 學生在課堂上使用線上討論研習課程(Online Survey and Study),充分賦予學生展現戲劇創意的空間,並透過影片製作上傳分享彼此的作品
音樂課程
Music class 每位學生使用電腦設備自己作曲(Students write songs by herself),並能於電腦上修改曲調
●重視學習成就分析,於公布欄標示學習成就紀錄(Learning Achievement Record)
(3)St.John’s CE小學:
St.John’s CE小學是一所私立小學,學生多數來自白種階級(The majority of pupils come from white backgrounds),具有雙語背景的學生多於一般學生(The number of bilingual pupils is higher than normal student),其學校特色與信念如下:
● 自我學習(Learning about yourself)
●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學習思考(Mindset by learning)
●創造力改善學生自尊,動機和成就(Creativity improves pupil’s self-esteem、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學生服務活動(Special help for the homeless and special school)
3.文化視角體驗:
在這次參訪過程團隊成員把握有限時間了解磅礡大器的英國之美,在寒風中呼吸著文化底蘊的薈萃。
(1)肅穆莊嚴的牛津大學:
其歷史可追溯到13 世紀,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和劍橋並列為舉世聞名的大學城。在造訪過程中處處可見完整保留三百多年的建物,不禁讓人對學術殿堂產生景仰之情。在牛津的街道上處處可見薰習入木三分的文化瑰寶,例如年代久遠的木製郵筒散發古樸的色澤靜靜地訴說牛津的輝煌,乍見時的驚喜至今記憶猶新。牛津大學最特別之處在於城市與街廓融合,沒有隔絕的校門與圍牆,也沒有堂皇高聳的招牌,在尊榮中愈顯自信。
(2)史特拉福清新小鎮:
初見史特拉福的景緻尤如一位遺世絕塵的佳人,歲月讓她更增風姿綽約卻未留下滄桑痕跡,觸目所及均是美麗鄉園交錯著閒逸雅緻的宅邸。小鎮也因是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出生地而聞名遐邇,在這樣街道我們特地體驗了英國下午茶時光,感受英人從容優雅的生活品味。
(3)再別雲天的康橋:
康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詩人徐志摩曾於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遊學於此充滿性靈啟發的殿堂。康橋時期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曾自言道:“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在朗誦再別康橋時尤如親臨當時的文學絕響般蕩漾,『~~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想像這跨世紀的英倫情人幽寂地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沉醉的當下倏忽忘然,寧願自己是那康河柔波裏自在靜然的水草。
(4)亙古恆新的莊園:
英國建築風格繽紛萬象,包括了羅馬式建築、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喬治王朝建築、新古典式建築、哥德復興建築、宮廷式等建築等多樣性的風格。在英國,城堡莊園並非只是王公貴族的寫照,英人對生活品質的經營與追求彰顯在建物的保存上,處處可見歷史的光芒照耀著門前的家族徽章或爵位標誌,傳遞著家族綿延的興衰故事,隨興轉身就是一處意外的景緻,小橋流水上傳頌著即興的獨白,彷彿它就是歲月之河的見證。
(5)醉心的藝術饗宴:
在英國倫敦的劇院可說是一般市井閒暇暢樂之處,不像台灣把劇院當成高檔消費只限於菁英階級的娛樂,對英國人而言,歌劇就是他們邀約同享時光的方式之一。此次拜訪倫敦在街上偶遇『歌劇魅影』上檔卻無暇觀賞,心中可謂睹之悵然。
四、研習心得
在本次研習中最大的啟發是我們如何看待對於21世紀教育願景的想像,面對文化的異質性必須有更多包容,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界線也開始重新定義,如何透過教學現場的協同合作與批判思考來精進與深耕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成為首要之務。
(一) 英國對於學校的判斷及對教師的要求(judgment~ for school and teacher):
在科技的發達與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學校教育面臨未曾有的挑戰(Schools face more challenges than ever before)已是全球的共識。以這次參訪學校所附參考資料為例,英國對於學校及教師的要求均有一定的嚴謹性,茲摘要整理如下:
1 傑出
outstanding 雖不需給特別支持但須支援其他學校
External support is not needed and they might be supporting other schools
Grade
2 好good
Grade
3 滿意
satisfactory 意即學校有明確弱點及須特別改進
That means that the school judged as having serious weakness」or requiring special Improvement
Grade
4 不適格
inadequate 需要改善行動方案
Requiring Improvement Action Plan
(二)課堂觀課的關鍵發現與回饋(Key findings and feedback):
●每個學生在教室都有屬於自己角色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everyone also have a role in the classroom)
●應賦予學生有意義的目的與任務
(Give students a meaningful purpose for study task)
●強調學生禮儀及尊敬教師(Respect of teacher)
●E化學習平台跟線上資源與社群(E-learning platform and online resource/community)普遍融入教學活動當中
●強調學習支持系統(Learning support system)
●班級配有教師助理(Tutor in classroom)
●以學生中心(Student-centered rather than teacher centered)的教育思維
●鼓勵學生團隊合作及領導才能
(Encourages team-building and student’s leadership)
●教師思考如何鼓勵學生發展自尊及建構知識(How can teachers help to create good self-esteem in the children Knowledge creation)
●教師辦公室(Staff room)張貼需特別協助學生照片及詳細情形,學校要求老師透過教學會議了解如何協助學生(例如:聽力障礙或單親弱勢學生Hearing difficulties/signal-parent and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
五、研習建議
(一)借鏡英國推動國際教育之視野與格局
這次參訪英國國際教育研習充分見識到英國對國際教育的深刻認識與胸襟,無論是教材的研發的深度或議題的廣度都令人佩服,以下圖為例,教材充分運用思考的面向澄清概念,對學習者的幫助甚大。
在上課過程中,講師Jane Carpenter不斷提醒我們關於對別人持有負面觀點(negative perceptions of others)的自省。Jane Carpenter要我們以英國為例,去思考對英國的正向觀點(a positive view of the UK)與對英國的負面觀點(a negative view of the UK),並探究自己持此觀點的原因與合理性,這些訓練非常有益於覺察自己的偏見並促進跨文化理解與認同。
在這些課堂的實作練習與討論中使我們了解到,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加強全球公民議題課程(How can global citizenship enhance the curriculum?),所以國際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活動階段,最終仍是須以發展課程為根基才能永續耕耘。
(二)效法英國文化協會之研習辦理方式
1.本次出國研習規定是所有團員必須於回國後完成英國文化協會總部所開發的線上課程:
(1)註冊英國文化協會的Schools Online網站http://schoolsonline.britishcouncil.org/
(2)完成註冊後就可以上網進行Schools Online線上課程https://schoolsonline.britishcouncil.org/connectingclassrooms-learning/
(3)協會規定必須完成的四項線上課程部分畫面如下所示:
Global citizenship courses https://schoolsonline.britishcouncil.org/connectingclassrooms-learning/
●主題一:International learning - get started - new to international work? This course is for you...
●主題二: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
●主題三:Inter-cultural and global awareness
●主題四:Sustainable partnerships
(4)英文線上課程上課方式:閱讀短文介紹→圈選問題答案→以英文回答圈選答案的原因(包括歸納挑戰、學習心得、未來計畫、反省思考、、、)→上傳課程結果→等候審查通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線上課程可讓學習者下載學習回答紀錄(my book),並設有專責教師審核填答內容的適切性,課程內容剖析深入並輔以生動插圖示例,可說是目前市面上少見非常具有規模性與嚴謹度的線上學習網站。學習者可利用該網站並就議題探討與全世界的網友交流分享心得。
2.此行比較特別的是,韓國越南及印尼所派赴的全是英文教師身分,但英國文化台灣分部特別邀請了三個縣市的教育局代表參與,讓教師與行政人員有對話共學的機會,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具有視野的安排。透過此行教育行政人員更加了解教師的想法以及英國的教育精神,對於爾後的教育政策制定與合作計畫都有積極正面的效益。
3.本次參訪過程中除了講師講授,還具有兩項特點:
(1)工作坊分享心得(Workshop to share the Key Findings)
(2)圓桌會議回饋(Round-up Meeting and feedback)
研習過程中講座們非常重視成員能分享什麼觀點(What ideas can you share?) ?透過四個國家團員的打散分組方式促進交流對話,並由小組合作討論對研習主題的回饋後上台報告分享。
(三)反思台灣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與突破
這次透過三所學校8堂課堂觀課(Lesson Observation)的歸納,發現英國教師的教學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非常能掌握班上的狀態(very clearly what was going on in the class)
●會確認學生是否在學習中(making sure student were on the job or not)
●使用電子白板解說學習主題(used the Electrical Smart Board to explain the learning objectives)的普及度很高
●使用學習單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used the worksheets for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tasks)
●巡走於學生小組間給予協助(walking around the groups to assist)
●班級經營良好(successful Classroom Management)
●與學生保持眼神接觸(make eye contact)
●教師充滿自信(confidence)並與學生對話(dialogue)
●使用學生學習紀錄手冊(used student record book)
●強調邏輯思考(Logical thinking)的重要性
●學習者參與非單向的教與學(Learner-involved/not single-way teaching
or learning)
●師生互動(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頻繁有序
●堅持學生不該只是跟隨者,而是能享受學習(Student not just as the role of followers,but also enjoying learning)
●要求學生從做中學(Learning to learn)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problem-solving)及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此次研習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世代的交替下學生所面臨的是變動迅速的世界(fast-changing world),從跨國聯盟組織與國際企業日益興盛的當下來反思國際教育該加強的課題時,首先應該正視交流時所可能產生的文化誤解(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真正預備進行交流時就會發現如何協助學生克服交流時的語言障礙(Language barriers)成了不可逃避的關卡,而開發交流學校(Funding exchange visits)之後所面臨的考驗是如何穩定維持關係(Sustaining the relationship)。教育部已於100年4月頒布國際教育白皮書,然而,我們準備好了嗎?在課程發展面、心態認知面、語言溝通面、共學平台面,我們需要的是隨時重新裝備的心情。